《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》
内窥镜应用于神经外科并不是新技术,早在1922年Dandy就用膀胱镜行侧脑室脉络丛烧灼治疗婴儿脑积水,1923年Mixter行第三脑室造瘘手术,因当时光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,内镜的直径过大,光照度差等导致治疗效果不良,长时期都难以被神经外科医师广泛接受。1952年开始采用脑室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后内镜手术被冷落,70年代以后,随着内镜设备的改进,多用途、灵活方便的神经内镜问世,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显著提高,使其应用得到认可,德国学者Bauer和Hellwing教授l992年提出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(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e neurosurgery,MIEN)的新概念。神经内镜技术诊治神经外科疾病,避名了较大的开颅手术,具有定位准、创伤小、功能多的特点,使手术的质量不断提高,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扩大,日益显示出其微创手术的作用。内镜原理是通过光导纤维传导,大大缩小了从操作者眼睛到靶目标光路所需要的窗口,又因为物镜的大视角,而可以达到病变周围的大视野,从而实现采用较小的手术切口和入路,完成精细的手术操作。设备构成:
1.神经内镜的结构特征 神经内镜可以分为软性内镜和硬性神经内镜两种类型,各厂家的内镜结构各具特色。硬质内镜有多种型号,外径一般在2~8mm之间,其内可有多个不同的腔道,如照明、冲洗、吸引、工作等腔道。物镜可有不同的视觉,如0°、15°、30°、60°、70°90°及l20°等。多数内镜焦距较短,视角也有80°、110°等不同型号。硬质内镜的优点在于有良好的光照质量,软性内镜前端可向各方向偏转,易于操作,可达到硬质内镜难以达到的部位。两者配合使用,可开展多种手术治疗。还可用于显微镜下手术时对视野盲区的探查和处理,使手术更加完善。还有一种软式的纤维内镜,可置于管腔内,如脑室分流管的管芯,把分流管导入需要的精确部位。
2.配套手术器械:基本器械包括长柄的显微钳和剪、夹钳、取瘤钳、球囊导管及单、双极电凝系统等。
3.辅助装置 一般还配套有照明系统(氙和卤光照明)、录像监视系统、激光系统(Nd:YAG激光、氩激光、KTP激光)等。立体定向仪、导航设备和超声等仪器的配合使用,可为神经内镜的操作提供更高的精确性和开展更多的手术方式。
l神经内镜手术范围及适应证
目前神经内镜的治疗范围已从以前较单一的三脑室造瘘、囊性病变的治疗扩展到到脑池、脑实质、颅底病变等部位。
一、手术范围
应用神经内镜的手术范围有四方面:
1) 内镜内神经外科手术:所有操作都通过内镜的操作腔进行,主要应用手术有:第三脑室底造瘘术、透明隔造口术、脉络丛烧灼术、内镜引导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、蛛网膜囊肿透明隔囊肿内引流术,还有胶胶样囊肿、脑室蛛网膜囊肿、脉络丛乳头状瘤、第四脑室肿瘤、脑室周围肿瘤、囊性颅咽管瘤、松果体区肿瘤、颅内血肿(脑内血肿、脑室内血肿、慢性硬脑膜下血肿)、脑猪囊尾蚴病、脑脓肿、脊髓空洞症、硬脊膜外囊肿等多种病变也可通过内镜内手术治疗。
2) 内镜外显微神经外科手术:内镜作为照明视野系统,操作在镜体外进行,手术全程在内镜直视下处理病变。鞍区肿瘤(鞍结节脑膜瘤、垂体腺瘤、颅咽管瘤)、桥小脑角区肿瘤、颅内动脉瘤、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微血管减压术、一部分椎管内病变都可在内镜下完成手术。
3) 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:显微手术时利用神经内镜增大的视觉,观察手术显微镜下直视不到的死角,对进一步处理残留病变,提高操作的精度和安全性。在颅内胆脂瘤、经蝶垂体瘤切除及神经外科锁孔手术等手术操作中,有良好的辅助作用,有效保证了肿瘤的全切,减少了对脑组织的牵拉,防止了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结构。如巨大动脉瘤、桥小脑角显微手术中盲区的观察。
4) 内镜技术与其它技术(立体定向、导航等)相结合的手术,采用导航定向技术,使内镜更精确达到靶部位,手术方式仍是上述三种。立体定向和导航技术可更精确地将内镜导到靶部位,避免了盲目穿刺的误差。立体定向内镜下活检术,既可准确到达小病灶部位,又能保证取到标本的可靠性,还能及时发现出血及止血,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。立体定向内镜下行脑出血血肿、脑脓肿的腔内处理,可达到脑皮层切开创伤小、血肿清除率高、止血冲洗彻底、创伤小的目的。
二、神经内镜手术的优越性:
神经内窥镜手术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,采用创伤微小的小切口能处理颅内深在部位的病变,与立体定向技术结合时,不仅有立体定向精确定位的优点,还把立体定向导向过程的不可视变为直视下操作,对显微镜下难以直视的病灶死角,进行观察和处理,进一步提高了手术质量,降低手术并发症。
上一篇:快讯|帕金森患者接受首次干细胞治疗后病情好
下一篇:没有了